第七章『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作品:《宋辽金夏——刀笔间的抗争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科举制自隋朝建立,到唐朝经过唐太宗、武则天等人大力提倡和改善后,已经成为了控制人们思想的重要利器。

    因为有了这个制度,人人都有成为大地主的可能性,只要你学习棒,有能力,想成为多大的地主都没问题(当然,最大的地主皇帝要除外。),尤其到了宋朝后,更是英雄不问出身低,人人都有考科举的资格。

    人们为了成为地主争先恐后的去读书,这样造反的人就大大的减少了,有正当途径谁还干那些随时掉脑袋的勾当,除非到了官逼民反,活不下去的地步。

    而且读了四书五经,变成了文化人,懂了礼仪廉耻,就更不可能去造反,所以自科举制建立后,所有的起义都不是文化人发动的,宋末的方腊(农民);元末的朱元璋(农民+乞丐)、陈友谅(渔民);明末的李自成(驿卒)、张献忠(流氓);清末的洪秀全(流氓+邪教创建者)。

    可能是运气的问题,虽然从小就天赋异禀,读书也很努力,但黄巢一连考了几次,均是以失败告终。

    影响考试的因素是很多的,黄巢同学可能运气不咋地,心灰意冷之余,在长安城外留下那首流传千古的《咏菊》后,又回去干起了自己的老本行—贩私盐。

    丢弃了诗书,黄巢的爱好也发生了彻底的转变,也或许是露出了本性,文人和流氓只在一念之间,他更喜欢积财聚众,并爱好起了赌博,还好收留一些亡命之徒,从而进行武装走私。

    其实,一切都是为了利益,这也怪不得黄巢。

    按说从唐代宗开始,贩私盐便成了一份很有前途的职业。黄巢干回了老本行,又有武装部队,小资生活还是很有保障的,过得也有滋有味。虽然经常被官府找茬,但怎么也不会走上造反的道路。不过,人生总是充满戏剧性的。

    中庸有云: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国之将亡,必有妖孽。

    大唐王朝在这一刻,将遇到妖孽。

    其实遇到妖孽也没什么大不了,找人灭了他也就是了,但大唐王朝遇到的是妖孽加上蝗灾。

    一切还要从大唐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开始说起,因为这一年的关东地区蝗虫漫天飞舞。它们见什么吃什么,丝毫不会留情面。

    本来大唐王朝这么大,哪年不得闹点灾,闹点难,就是再大的蝗灾,只要政府处理得当也没什么大不了。

    可如果政府处理得不得当呢?

    中国历史上有三个朝代,阉宦为祸最为严重,东汉、唐、明。其中,明朝的宦官数量最为庞大,权力却最小。东汉和唐的宦官权力很大,而且够狠!弄死皇帝都是在眨眼之间,更别说其他人了。

    唐肃宗后唐王朝阉宦为祸,到了唐穆宗时期又爆发“牛李党争”,朝廷管事的一个没有,争权夺利的倒是成把抓,就这么一帮子人,他们有可能管他百姓的死活吗?

    死去吧,管我什么事。

    据说,当无数的蝗虫遮天蔽日,从中原向西蔓延至关中之时,京兆尹杨知至居然上奏皇帝说:“蝗虫飞临京城后,从不吃田中庄稼,全都自动饿死了。”

    宰相随即率领文武百官,上殿拜贺,歌颂皇帝陛下英明圣德,千秋万代。

    朝廷没人管,地方上没能力管,这样也就算了。不管就不管吧,毕竟有手有脚,饿死的只是少数。实在不行逮俩蝗虫吃,总行了吧。关键是朝廷的政治方针是既然饿不死那么多人,证明老百姓还是不够惨的嘛。

    加税!

    安史之乱后,为了节制各大节度使和藩镇们,朝廷每年都要加税。

    蝗灾之年,田没法种,百姓哪能交得起逐年增长的赋税?眼瞅着走投无路,饿死的饿死,逃难的逃难,流民到处都是,关中地区简直就是人间地狱。

    没有人能够被无休无止地索取,大唐王朝的庶民们不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宝藏。这时,有人站出来造反了!这样还不造反,难道憋着劲去造飞机?

    那是封建社会贫苦人民的唯一选择。谁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谁愿意造反?谁愿意打仗?但在需要活不下去的时候,这就是唯一的道路!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就是宿命!

    他们别无选择!

    其实无论是饥荒,还是造反,本来这一切都和黄巢没有半毛钱关系,世代贩盐的黄巢自然不会被饿死。纵然外面打的昏天黑地,还是饿殍遍地,黄巢都可以关上门,哼着小曲,一日三餐,有酒有菜。但是,随着饥荒的不断扩大,情况不一样了。老百姓们吃不上饭,自然也就没闲钱买盐。

    这样,黄巢的饭碗也没了。

    黄巢终于明白了,这份看似超有前途的职业,也终究不是公务员,不是铁饭碗。眼瞅着自己就要破产了,有酒有菜的生活一去不复返,马上也要归属流民之流了,官府还要例行收盐税。

    这种摆明了不给活路的行为,彻底激怒了黄巢。此时的黄巢也终于体会到了那些饥民的感受了,当绝望和饥饿来临时,人都是一样的,都是恐惧的。

    科举落榜后,命运终究还是没有放过黄巢,它要和他开一个巨大的玩笑!

    走投无路的黄巢可以说来到的是人生的岔路口。他已经没有其它路了,名落孙山也就罢了,就连想要老老实实的当个盐贩,这也不行!

    此刻的黄巢仰望天空,天空依旧是那么阴暗,于是一个念头在他的心中浮现出来,要么成就霸业,要么就兵败战死!

    终于他作出了决定!

    谁让我死,我就让谁先死!

    反了!反他娘的!

    一个平凡的人之所以会被后人铭记,就是因为他敢于做出不平凡的事。

    当然,可以肯定的是造反这种事绝不会像今天的房地产开发商一样,喊喊口号就完了,同样可以肯定的是,黄巢在作出这一可能会掉脑袋的决定之前,心里一定经历过千百次的斗争!

    没有人不畏惧死亡,没有人是天生的勇者!

    只有被逼无奈,面对恐惧,并最终战胜恐惧的英雄,他叫黄巢!

    而此时恰巧同为私盐贩的王仙芝和尚让等人在长垣(今河南长垣东北)起兵。王仙芝还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传檄诸道,斥责唐朝吏治腐败、赋役繁重、赏罚不平等罪恶。

    这年五月,黄巢在再三思量后,在冤句(今属山东菏泽市)与弟弟黄揆和黄恩邺等八人起兵了,并积极响应王仙芝。就此,一场把唐王朝半个身子埋进坟墓的起义正式爆发了。

    黄巢起兵之后,规模迅速扩大起来。本来加上自己和直属亲戚只有八个人的黄巢,瞬间集中了数千人。


    六月的山东和河南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因为这里的小麦已经成熟了。但唐朝乾符二年的这里却是看不到小麦的,唯一能够看到的是遍地的死尸,还有纷飞的战火。

    整个山东、河南一带民变四起,杀掉知县只能算起步,而且杀完、抢完还不散伙,经常到处流窜,到哪抢哪。这种抢劫团伙史书上称之为流贼,而我们通常会给它冠以起义军的雅号。

    起义军的特点是四处跑,四处抢,抢完就跑,打一枪换个地方,虽然组织性不强,但昨天抢完今天就能走,昨天被抢,今天就可以抢别人,成员流动性很大,但他们有着固定的领导者,这个人就是王仙芝。

    俗话说:牛皮不是吹的。不得不承认,作为起义先驱,精明强干的王仙芝还是颇有些能耐的,率领起义军接连攻陷了濮州(今河南濮阳)、曹州(今山东菏泽)等地后,又击败了前来镇压的官军。

    王仙芝取得大胜,一时间名震海内。当时在山东地面上还流传着一句谶语,说是“金色蛤蟆争努眼,翻却曹州天下反。”

    客观来说,这句谶语很有煽动性,气势十足,近四百年后,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时,便抄了过来,不过他们发挥了点想象力,改成了“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不久之后,王仙芝迎来了黄巢。两军会合后,协同作战,规模进一步扩大。弟兄们一起闯天下,几乎是以雷霆之势横扫山东、河南等地。这两位盐贩子,联手奏响了大唐溃散的序曲,敲响了王朝覆灭的丧钟。

    王仙芝与黄巢的起义军不仅声势浩大,而且连战连捷。朝廷惊恐之余,立即诏令淮南、忠武、宣武、义成、天平五镇节度使进击起义军。并由天平节度使宋威为招讨使“剿匪总指挥”,节制河南诸镇,统一作战。

    因为史籍中没有具体的记载的缘故,所以很难判断这五镇节度使到底有多少人,战斗力如何,但可以肯定的是,双方的实力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王仙芝与黄巢采取了避实就虚的流动战术,率军进围沂州(今山东临沂)。

    不过,令王仙芝和黄巢没想到的是沂州这个看似普通的地方,可不是块好啃的骨头。

    初生牛犊并非不怕虎,而是不知虎的可怕!

    乾符三年(公元876年)七月,也就是黄巢起义的第二年,此时的起义军已经在沂州周围瞎转悠了好几个月之久了,但就是望着高高的城墙没有办法。

    原因在于起义军中的大多数人均属流民,作战时都是以数量堆质量。但是遇到这种长期的攻坚战,数量再多也没有办法。而且数量多吃的也多,本来山东已经闹灾了,起义军规模还一再扩大,仗可以说是越打越没劲。

    王仙芝和黄巢没办法,起义军在沂州瞎转悠,一点辙也没有,这时候天平节度使宋威率大军赶到了沂州城下。

    这是王仙芝和黄巢第一次面对朝廷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正规部队,同时,这也将是他们俩第一次大规模的溃败。

    宋威能够当上节度使,足以证明他有着他的成功奥妙,但是从他日后的表现来看,他的军事才能着实太差,但幸运的是,王仙芝和黄巢这哥俩更差,而且他们手下的根本算不上兵!

    人多,嘴杂,通讯不畅,既没无线电,也没大喇叭,所以当宋威杀过来的时候,他们乱七八糟折腾了半天,甚至连人都没招齐。

    这样,结局就只有惨败了。

    不过,王仙芝很聪明,脑子也够灵活,他没有慌乱,毕竟他在人数上占有巨大的优势,只要能有足够的时间集结好部队,就有宋威这小子好看。

    可没想到的是,自从吃了一个败仗后,流言蜚语便迅速蔓延开来了,王仙芝一面集结他的部队,一面开始明白,顷刻之间他已经快所剩无几了。

    眼看兵败如山倒,再这么下去就要歇菜,王仙芝和黄巢撒腿就要跑。小弟们全都跑了,做老大的也别闲着了,跑吧!

    其实这些参加起义军的流民们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混口饭吃,没有其它高尚的理由,到真正打仗的时候,实际上也没那么多人,因为流民们都是带着家属参军的。有兵器的就去打,没兵器的家属们就拿根棍在后面加油、助威。

    场面上来说还是很凄惨的,而且无论怎么打,起义军总要比官军死的多。

    眼瞅着原来跟自己一起出来逃难、要饭的人接连毙命,流民们也害怕了起来,出来混口饭吃,把命搭进入就太不值当了,于是他们才发扬了悠久的传统精神,打不过就跑!

    实在跑不动了就放下武器,咱还是良民。

    起义军瞬间溃散,王仙芝和黄巢也率残部四下逃窜,他们第一次尝试到了兵败的后果,不过这还远远不够,这已经是最轻的了。

    此时,黄巢的心境该有多复杂,他和流民们不一样,即使放下武器,也做不回良民了,选择了这条路就意味着不会有退路。

    只有一路向前!

    目的只有一个:活下去。

    本来起义军已经溃散,按照正常的流程,就应该是大力清缴余孽了,王仙芝、黄巢都可能难逃一劫,但宋威却在这个时候干了一件最不该干的事,冒功!

    在没有确认王仙芝已死的情况下,宋威居然上奏朝廷说:“王仙芝死了。”

    既然王仙芝已经死了,用黑话说就是起义军的“总瓢把子”玩完了,朝廷也就用不了那么多人,便遣散了诸兵。

    朝廷绝对应该“感谢”宋威,因为如果没有他的这次冒功,这场日后长达九年浩劫,或许已经就此结束。

    可惜,既成事实,也无可奈何,王仙芝和黄巢利用这一有利时机,经过短暂休整之后,便迅速西进转战河南,并攻占了阳翟、郏城等小县城,捞了不少好处。

    此时唐王朝的皇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昏君,唐僖宗李儇,唐王朝灭亡的“功劳”很大一部分要记在他的头上。他是个生于深宫,长在宦官之手的主,完全只知道游乐嬉戏。

    据说这哥们喜好骑马射箭,舞剑弄槊,还喜爱阴阳算学,对音律、掷色子赌博也十分沉迷;经常玩蹴鞠、斗鸡,与诸王们赌鹅,一只鹅赌五十缗钱。

    除了上述爱好之外之外,僖宗还有一个酷爱的运动项目—击马球。

    自秦始皇开创皇帝以来,什么样的皇帝都有,好色的,贪财的,崇佛信道追求长生不老的都有,而僖宗比较特别,他是一个马球运动员。

    身为一名优秀的马球运动员,僖宗有着良好的职业素养。他曾经对伎优石野猪说过:“朕如果参加击球进士的考试,必定考得状元。”

    僖宗没有夸夸其谈,他的马球技术可谓之高超。要换在今天,这位仁兄不干皇帝,起码也得是个国家级运动员。可偏偏他就是一个皇帝。大唐有着许多马球运动员,可皇帝却只有一个。

    不过,客观的说,当时的僖宗刚刚即位三年,年仅十六岁,还是个孩子,朝廷的重大决策都由一个叫大宦官田令孜来拍板。

    田令孜,唐末职业太监。本姓陈,字仲则,四川人。唐懿宗时,也就是僖宗父亲的那个年代,当时还不是公公的田令孜随养父(姓田)入内侍省开启了自己的太监生涯。

    史籍记载,田公公识字有谋,当僖宗还是普王时便开始压宝,日则行影不离,夜则鼻息相闻,曲意奉承,不离左右。

    懿宗驾崩前,田公公已然做到了小马坊使,跻身于权宦行列。僖宗即位后,由于田公公等于是看着僖宗长大的。僖宗对他也十分的尊重,便称呼他为“阿父”,并提拔其为枢密使,政事一以委之。

    对于田公公来说,王仙芝的“死而复生”,本身就是一个不好的预感。果然,现实没有让他失望,不久之后,汝州失陷。

    官军的弟兄们刚回安乐窝,吃着肉,喝着庆功酒,就又要去干苦差事,无不痛骂宋威:“他娘的!有这么耍人的么?”

    朝廷上下也是一片哗然,因为汝州陷落,东都洛阳可就在王仙芝的眼皮底下了,这玩笑开的有些大了。

    但钉子就在眼皮底下,田公公还是得想招,于是他决定采取软硬兼施的措施,一面下令赦免王仙芝等人,一面又频频调动各地官军镇压起义军。



第七章『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语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