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经常性反叛』

作品:《宋辽金夏——刀笔间的抗争

    其实,关于契丹民族的生活发展,也还有两个很有趣的故事。

    在奇首可汗之后,契丹的一个首领叫喎呵。喎呵长得有些怪,据说传说记载他是个野猪头,身上长年披着猪皮。这家伙是个半人半妖,不知道是因为见不得光,还是因为什么,一年四季都住在帐篷里,从来不出来,所有人都见不着他。后来有一天他的妻子偷了他身上披的猪皮,喎呵就从此不见了。

    喎呵首领莫名其妙的不见了,契丹群众于是又推举了一个首领,这个人叫昼里昏呵。这个叫昼里昏呵的,他更有意思,他养了二十头羊,一天吃十九头,然后只留下一头。第二天留下的这一头就又变成了二十头羊,他又吃了十九头,留下一头。就这样,一天又一天地过去了,他还是有二十头。

    这两个故事很离奇,当然绝不会是真事。不过从这两个故事里可以看出契丹族那时正从狩猎生活向畜牧生活过渡。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猪皮代表的是猎物,喎呵首领的妻子代表的是天灾的话,那么一有天灾连首领都会被饿死。那么说明当时契丹人民的生活水平,实在是太低了,是完完全全的狩猎生活时代,得不到任何保障。

    到了昼里昏呵首领的时候,他每天吃十九只羊,为什么要留下一只羊呢?因为留下的这一只可以继续繁衍,第二天就又有了二十只(当然肯定不会那么快),这也就标志着契丹进入了畜牧生活时代。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渡。因为这就好比让契丹人民得到了“低保”,即使有天灾,也不至于那么轻易的饿死。

    听了这两个故事,可能有人就又要问了,传说毕竟只是传说,虽然可能有那么一点真实性,但也是经过改编的。那么契丹人最早见于中国正史是在什么时候?而它又是怎么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呢?

    契丹这个民族最早见于中国正史,是在魏晋南北朝时代,而且名声还不怎么好。契丹属于北方的游牧民族,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所以就经常南下侵扰中原,要抢东西,家里揭不开锅了。

    恰好在这个时候,北魏玩完了,分裂成了北周和北齐两个国家,契丹千不该万不该,他们抢了一个最不该抢的主,那就是北齐。

    太岁头上动土。

    那时候的北齐刚刚建立没多久,正好需要一场胜仗在中原地区树立威信。而且要是让这帮人抢顺了手,那还得了!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契丹不揣冒昧,不知死活的送上门来了。

    没说的,北齐显祖高洋亲自出马率大军征讨契丹,大破契丹,俘杀契丹十余万人,契丹险遭灭族之灾。契丹很不幸,后果很悲催,就这样成了北齐在中原地区树威的牺牲品了。

    契丹被打败了,也老实了。本来人就少,现在也不知道剩下几个了。中原老大果然不是好惹的,这东西不好抢,还是放乖点吧。而正在这个时候,北方的蒙古草原上又兴起了一个强大的民族——突厥!

    突厥这个民族十分厉害,在公元5到6世纪的时候横扫中西亚,建立起了突厥汗国,(“突厥”在国外各语种中,原先均与“土耳其”相同,如英文的turk,法文的turc等。现代一般认为土耳其人为突厥人的后裔。)

    突厥人趁契丹人新败便征服了他们,契丹被迫又归附突厥汗国。

    本来契丹的上古八部分别是悉万丹、贺大贺、伏弗郁、羽陵、匹吉、黎、土六于、日连,这八部。

    在战事动荡的岁月中,八个部落逐一被打散,进而再度走向联合,这样契丹就由以前的八部逐渐变成了十余个部落。

    隋朝建立以后,为了削弱来自北方的威胁,隋文帝巧施离间计,把本来归附突厥汗国的各民族统统的拉到了自己的阵营,这其中便有契丹。

    可好景不长,隋朝末年,炀帝无道,修大运河,修长城,还没完没了的和高句丽较劲,结果均是大败而归,得农民起义大规模爆发,天下大乱。对于北方各民族来说,自己把自己玩歇菜了的隋朝已经是鞭长莫及了。于是,契丹人再一次倒向突厥汗国,抱起了突厥人的大腿,直到李唐王朝的建立。

    李唐王朝建立后,国力日益强大,并加强了对北方各民族的统治。尤其是在太宗李世民和高宗李治时代,几次征讨突厥,并且大破突厥。名将李靖—李卫公在阴山以一万铁骑大破东突厥,俘虏颉利可汗,契丹因此又归附唐朝。

    唐朝在契丹设立松漠都督府,由契丹的部落联盟长,也就是后来咱们会说到的可汗担任松漠都督,并赐以国姓李。唐中后期“安史之乱”爆发,与名将郭子仪一起平定叛乱的大将李光弼他就是个契丹人。

    问:那么什么是契丹的部落联盟长呢?

    答:契丹人归附唐王朝之后,又从原来的十余部,整编成了八部,这八部分别是达稽、纥便、独活、芬问、突便、芮奚、坠斤和伏部。唐廷要求这八个部落每个部落都成立一个自治州,由部落酋长担任州刺史。

    在这八个部落里有一个叫大贺氏的氏族。契丹的部落联盟长以及后来的可汗就是由大贺氏族里的人来担任的,三年一改选,可以连选连任,但只能在大贺氏里选,这就是契丹人的世选制。

    为什么由大贺氏族来担任呢?原因很简单,先到先得,因为这个氏族在契丹诸部中是最早归附唐朝的。

    此后的契丹和唐王朝保持了相当一段时间的和谐,原因并不是契丹人太老实,而是唐王朝太过强大,实在惹不得。

    在契丹人所能目击的范围内,新罗、百济、高句丽个个被打的都没模样了,高句丽甚至更惨,直接就被唐王朝给灭了。

    直到武则天以武周代李唐自立后,极不和谐的一幕发生了。


    武则天建立武周,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其实,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这是件很不得人心的事情。不仅李唐宗室们恨的咬牙切齿,就连原本归附李唐王朝的北方各民族也认为自立山头的机会到了。

    再加上当时直接管辖这些民族的营州都督赵文翙是个混蛋,暴虐无道,荒淫无度,对契丹和其它各民族横征暴敛。

    本来契丹人拜唐王朝当老大,就是想让老大给罩着的,并且随便进贡点牛羊,就能从老大那里得到更多的封赏。可这下倒好,封赏是好久没看到了,牛羊倒送出去不少。

    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大唐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契丹人的聚居地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老百姓们的日子没法过了,于是他们一咬牙,一跺脚,便联合了其它各民族造反了。

    带头的便是拿着唐王朝委任状的松漠都督李尽忠和他的大舅哥归诚州刺史孙万荣,大家组成了反唐联军,扯起了大唐的反旗。

    造反联盟军首先占据了营州,宰了赵都督,继而又进攻河北,连破唐军,势如破竹...

    同时,李尽忠还给自己弄了一个“无上可汗”的称号,并且为了能让自己站在政治的高点,他还向武则天扔去了一个宣传力极大的重磅炸弹,归位卢陵王!

    由此可见长期和中原人交流是必要的,因为现在的契丹人至少明白了什么是正统,汉化程度还是很高的。

    面对这种摆明了要拉开架势和自己对着干的态度,武则天是绝不会心慈手软的。

    面对暴力要用更暴力的方式解决——出自武皇格言。

    武则天是何等人物,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搞叛乱居然搞到我头上来了,简直是找死。

    果然,女皇一生气,后果很严重。武则天征调大军征讨联军,并且为了表示对联军的蔑视,还给李尽忠改名叫“李尽灭”,给孙万荣改名叫“孙万斩”。

    朝廷的大军可不是吃素的,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即使联军将士再怎么骁勇善战,也不是对手,打猎的工具和打人的武器毕竟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联军就像小贩见了城管一样,三下五除二被解决后,作为联军主力的契丹人不得已不退回漠北,与此同时也受到了后突厥汗国的控制。

    虽然在起义中受到重创,但是,在这次起义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对契丹影响重大的事,就是他们的首领(部落联盟长)正式自称为可汗了。

    没过多久之后,大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此时的大唐王朝已经到了最为鼎盛的唐玄宗时,契丹人在“李尽灭”的堂弟李失活的带领下又归附了唐王朝。

    契丹人心里很清楚在草原上拜老大,是件着实不易的事,因为这些老大不会像中原王朝那样给你高级公务员待遇和丰厚的回赐,他们收小弟的目的,就是为了压榨。

    但是,契丹人更清楚“李尽灭”、“孙万斩”事件把中原王朝得罪的不轻,尤其是抛出了那颗归位卢陵王的重磅炸弹后,武则天恨得几乎牙根都痒痒。所以投靠后突厥汗国,只是权宜之计。

    只不过现在武则天死了,李氏家族复辟,加上后突厥汗国逐渐势微,契丹人便毫不犹豫的再次倒向唐王朝。

    当年,契丹人造反的时候唐玄宗李隆基已经十几岁了,事情的经过虽说不是太清楚,但也略有耳闻。发生天灾闹了饥荒,老百姓活不下去才造反,他多少也明白错不都在人家。而且,“李尽灭”还提出了归位庐陵王的口号,政治态度十分正确。

    对契丹这个忠心的民族,李隆基给予了高度评价。第二年就重开松漠都督府,拜李失活为松漠都督,第三年又封他为松漠郡王和左金吾卫大将军,并把外甥女杨氏封为永乐公主,嫁给了他。

    可好景不长,美妙的时间似乎总是短暂的。又没过多长时间,契丹再次叛变了,唐玄宗差点没把肠子悔青了。不过,其实这次契丹的反叛也是有重要原因的,实在是迫不得已。

    其实早在契丹叛唐之前,唐玄宗为了加强对北方各少数民族的防御和控制,就建范阳和平卢两镇节度。并重用一个胡人,而正是这个胡人使得唐王朝一只脚踏进了棺材。也正是因为这个胡人的阴谋才使得契丹叛唐,那么这个胡人又是谁呢?

    提起此人,那是大大的有名,他叫安禄山!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白居易《长恨歌》

    安禄山的出名完全是因为唐玄宗和杨贵妃,当然还有那场著名的安史之乱。

    关于安史之乱,以后会有一个专门的篇幅去介绍,这里就不加细述了。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一蹶不振,虽然一直苟延残喘,但实际上也就是有一年没一年了。最终在黄巢的农民起义中彻底瓦解。中原大地上是一片混乱,群雄逐鹿。而此时对于契丹来说正是发展的大好机会。

    当时盘踞在幽州的“土皇帝”卢龙军节度使刘仁恭、刘守光父子两人穷兵黩武,对百姓横征暴敛。这样幽州百姓就多入契丹,并且就在契丹定居下来,给契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比如耕作、冶铁、纺织等等,推动了契丹的发展,使得契丹进入了一个社会过渡时期,那么完成这一过渡的是谁呢?



第二章『经常性反叛』  

语言选择